哪怕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工损,光齿轮的投入也要接近900英镑。
到了1928年,IBM推出了一款规格为190x84mm的打卡孔,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。
徐云差不多就对现在的情景有了心理准备。
如果将计算机史视作一位小说主角,那么存储器的发展史,则无疑是一位标准的女主――还是第二章就登场的那种。
小麦静静听完巴贝奇的话,轻快的打了个响指,对巴贝奇说道:
???。
“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根装有水银的萧炎管外部接上闭合导线,然后将多个萧炎管串联在一起,形成一个闭合回路。”
“巴贝奇先生,您应该知道,声波在水银中的传播速度要比电信号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慢,对吧?”
“所以巴贝奇先生,在你的设计中,数据的存储...或者说交接,其实才是成本最大的环节?”
例如在铜棒中的传播速度是一秒3750米,水银是每秒1450米左右。
接着小麦捏着管口末端,将它放到眼前,对巴贝奇说道:
巴贝奇点了点头。
“接着以内外信息传播的时间差为原理,加上其他一些小手段,从而替代齿轮,达到信息存储的效果呢?”
眼见巴贝奇沟通无碍,小麦又继续解释道:
毕竟小麦的思路,明显就是奔着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去的。
“没错,比起阿达的算法编写,数据存储无疑要简单不少――它只要有足够的齿轮就行了。”
除了最开始高卢人帕斯卡发明的“加法器”不需要存储之外(因为直接把答案写下来就行了),其余所有计算机的发展时期,都离不开存储器这玩意儿。
“巴贝奇先生,我现在可以肯定,萧炎管一定能帮上您的忙!”
如此反反复复,开支自然就大了。
他便引动巴贝奇来到桌边,从中拿起了一根真空管。
这玩意儿曾经一度被作为统计奴隶人数的存储设备,大概要到1900年前后才会回到正轨――这里不建议嘲笑,因为统计对象除了黑奴外还包括了华人劳工。
巴贝奇越听眼睛瞪得越大,而一旁徐云的表情则是......
巴贝奇点了点头,又看了眼身边的阿达,叹道:
一开始它被用在了贮存纺织机工作过程控制的信息上,接着就歪楼了:
怎么说呢.......
历史上最早的数据存储介质叫做打孔卡,又称穿孔卡。
此时的科学界不但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各有不同,还掌握了它们的具体数值。
它是一块能存储数据的纸板,用是否在预定位置打孔来记录数字、字母、特殊符号等字符。
比起徐云此前测算的光速,1850年的科技水平早就将声波研究了个透――即使在原本历史中也是如此。
“既然如此,有个想法......”
但再快的声波,比起电信号的传播速度都依旧要慢上十万八千倍。
没错。
固体和液体中则比较快。
打卡孔之后则是指令带,这东西有些类似高中实验室里的打点计时器,算是机械化存储技术时代的标志。
例如巴贝奇到死都没完工的差分机2号,需要的齿轮数量足足有4300多个。
而打卡孔和之后,
打卡孔最早出现于1725年,由高卢人布乔发明。
“但另一方面,它却是投入最大的项目,并且稍一出错就会前功尽弃。”
说完。
是一根填充有水银的真空管。
水银延迟线存储器。
摆烂.jpg。
需要的工艺繁杂不说,缺乏大型压力设备的情况下,哪怕你锻造出了合适的模组也用不了多久。
照前头所说。
例如空气中的速度比较慢,大约是一秒340米。
随后小麦又向巴贝奇请教了其他一些问题,心中大致有了底,便对巴贝奇说道:
“原来如此,我明白了!”
这张打卡孔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,相当于120字节。
准确来说。
这也难怪巴贝奇会连创业失败――克莱门特跳反固然是主因,但这些设备的支出也同样是个无法忽视的大坑。
从小麦之前说出那番话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