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云闻言,忽然笑了起来――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。
徐云眨了眨眼:
“什么缺陷?”
“如今我朝西线共有战马两万余匹,尽数覆盖则需三十二万斤精铁。”
有望改变战局这种话可能有些夸大,但把军马的损耗降低个大几成是没啥问题的。
在1856年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,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几乎都无法处理钢铁内杂质的问题。
因此在眼下这个时代。
“四斤上下。”
虽然在相同的时期里,本土对于精炼铁的技艺几乎都要领先于西方。
徐云想了想,后世的马蹄铁大多都是铝制的,单个质量大约1.5斤左右。
“一般来说,假设你屡战不死,那么一把手刀大约可随你经历三场千人大战,而后便会出现断口。”
在钢铁冶炼中,硫和磷都是含量越低越好,高了钢材就会变脆。
高级钢材就更高了:
最终磨损过度或者患上蹄病。
老是嚷嚷着啥东西都是咱们发明的,那咱们不就和偷国一样了吗?
“如此规模的消耗,一副马蹄铁可以使用多久?”
但作为将来能统领太原防务的帅才,王禀几乎在徐云介绍完马铁蹄的瞬间,便意识到了这又是个好东西:
但这只是一个水平向的对比而已。
含硫低于万分之四,磷低于万分之四。
咱们是落后的,倒也没必要梗着脖子把它们强行搂回来。
王禀今天乃是便装出门,身上没带刀具,便大致比划了一个五十多厘米的虚样:
不过很快,王禀的表情又平静了下来:
而马蹄铁若是真能制作出来并且普及.....
徐云脸上不由冒出了个问号:
“小王,你的想法虽然不错,但却有个致命的缺陷。”
当然了。
比如硫,比如磷。
而且提高万分之一,即会对机械性能造成显著影响。
王禀点点头,这个数字和他预想的差不多:
大多数军马的蹄足受损,都是因为蹄足先在冷潮湿的环境中变软,而后被坚硬的山石磨破。
眼见他有些不明所以,王禀便进一步解释道:
现代钢铁含硫和磷极低,比如普通钢要求含硫低于万分之五,磷要求低于万分之四点五。
但在宋朝西军的阵营里,马蹄铁确实是个稀罕物。
“手刀如此,就更别说马蹄铁了,西线真到用马之时,一场战役跋涉往返的路途不会低于五百里。”
理论上钢铁的密度又是铝的三倍,所以单个马掌大约是......
“手刀长二尺一,由百炼钢锻造而成。”
“我且问你,你所设计的马蹄铁,单个重量几何?”
个别山沟沟的部族里可能存在有马蹄铁,或者类似马蹄铁的护具。
“朝廷想要拿出三十二万斤精铁倒是不难,可这些铁掌够用多久呢?”
没见过归没见过。
自己忘了件事儿:
是了。
优质钢要求要严格一点。
“以禁军标配的刀八色为例,所谓的刀八色,指的乃是手刀、掉刀、屈刀、掩月刀、戟刀、眉刀、凤嘴刀和笔刀八种,西军主要配置的乃是手刀。”
要求硫低于万分之三,磷低于万分之三点五。
“蛤?”
“单个便要四斤,马有四蹄,一副四个便是一十六斤。”